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学员收获
【心理学解读】破除你对社交的困惑

我们似乎正活在一个低社交的时代。不知道跟别人说些什么,也没什么动力去结识新朋友。觉得维持关系非常累、非常麻烦,交流或闲聊都特别费神,有那时间宁愿在家里刷刷剧、上上网。

 

    以前,一个人待着会特别闷,就想跟朋友待在一起;现在,只想有些时间,能一个人静静发呆,不想动、不想说话、不想费劲去展现自己和交际......不妨开宗明义:人究竟需不需要社交?能否完全不需要社交而活着?答案也非常简单:需要。不能。

 

 

    比如:2020 年一项研究发现:当人们长时间缺乏跟其他人进行社交时,会在大脑中引起跟饥渴非常相似的反应,亦即焦虑、不安、恐慌,以及对有效的社交线索的渴求。所以,如果你长时间奔波在公司和家里的两点一线上,每天就是上班工作、下班宅家,缺乏有效的社交,那你实际上就是在「饿着」自己的大脑。

 

    久而久之会怎么样呢?可能会导致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失调,从而导致更难自主地产生多巴胺,更需要依赖于外在的刺激和反馈 —— 亦即比如游戏、综艺、影视剧、信息流,亦即各种能够短期刺激的娱乐。

 

    所以,有句话叫做「宅着宅着,人就废了」,也许是有一点道理的。

 

不社交,真的就可怕吗?


 

    那么,不社交,真的就这么可怕吗?其实也不是。我们应该把「不社交」分成两种:不想社交,跟不能社交。前者是只需要轻度的社交,不希望把太多的时间、精力花在社交上,主动选择了「不社交」;而后者是存在社交需求,但因为种种原因(比如社交恐惧、社交焦虑),难以跟别人进行有效的社交,导致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。他们分别对应着心理学中的两个术语:独处(Stay alone)和孤独(Loneliness)。

 

    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。有研究表明:有意选择的独处可以获得宁静和恢复活力,但被迫的社交隔离会引发大脑的抗拒。因此,前面讲的缺乏社交所导致的问题,其实针对的,应该是后者,也就是孤独。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,那其实问题不大 —— 你完全可以从独处中,获得更宁静的心境,更有序的思维,以及更富有创造力的想法。

 

    对于内向者而言,从独处中获取能量、整理思维,跟自己对话,间或有几个知心朋友,能够满足轻度的社交,才是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。另一种可能是:你可能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2016 年,一项发表在《英国心理学杂志》的研究表明:更聪明的人会更加倾向于独处。他们针对 18 - 28 岁的成年人,抽取了 1.5 万例样本,发现:在学业、工作上表现更好的人,在独处时会报告更高的满意度。

 

    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独处的人一定更聪明,也不意味着喜欢群居、社交的人更不聪明 —— 不要这样机械地解读喔。我们要关心的,是它背后可能的原因。  研究者认为:更聪明的人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适应能力,因此他们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会更少。也就是说:对大多数人来说,「独处」是一件需要去适应的事情。但是更聪明的人,更容易从这种独处的环境中尽快适应、找到乐趣。

 

    所以,我常常说:不合群并不是一种错。当你感到「不合群」时,也许只是因为,你需要一个更高层级,能更好适应你、容纳你的群体。

 

社交恐惧怎么办?

 


    可能有朋友会说:我也想多拓宽视野,跟别人交流,但就是很害怕,特别容易陷入社交焦虑之中。怎么办?

 

    害怕跟别人进行社交,应该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了。那么,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陷入社交焦虑之中呢?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因就是:高标准 + 预防焦点:我们总是想表现得非常好,认为这样才是一个理想的「我」该有的样子,不能出错,出错了就会破坏这个形象。

 

    这就导致我们很容易把社交跟负面的感受联系起来,久而久之,变成「习得性无助」,从而更倾向于采取回避策略。这个核心原因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:叫做「中心化效应」。

 

    什么叫「中心化效应」?简而言之就是:我们总是会把自己看得十分重要,认为别人会有跟自己相同的想法、感受和反映,从而无限放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能力,叫做「心智理论」能力。它指的是:我们会天生地「默认」别人拥有跟我们一样的心智,跟我们凭借着同样的想法、动机和意愿去行事。简单来说:看到一个东西,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反应,就会下意识地觉得别人也会有一样的反应。我们出于某种原因去做某件事情,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也是这样想的。

 

    但这样一来,就会导致一个结果:我们非常重视自己,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,就会下意识地认为,别人也会像我一样重视我,关注我的一举一动……但事实上,别人重视自己吗?重视。但别人关注和重视的,是「他自己」,而不是「我自己」。

 

    这就是造成我们种种困扰的根源:别人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关注你。在别人眼中,你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片段,他对你的关注,就如你对他的关注一样。因此,在社会心理学上,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叫做「社会认知错觉」:每个人都认为,我非常了解对方,我清楚地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 —— 但事实上,你远远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了解对方。

 

    举一些简单的例子。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形:跟别人在聊天,想结束对话,但总觉得对方还在兴头上,贸然结束很不礼貌,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坏印象。从而,哪怕自己不想继续说话了,也「被迫」继续陪对方聊下去。

 

    然而,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:当你这样想的时候,对方很可能也是这样想的……根据这篇研究:当人们进行闲聊时,只有 2% 的谈话在双方都希望的时间结束;30% 的谈话在某一方希望的时间结束。而在超过 50% 的谈话中,双方都被迫说了比想说的更多的话。

 

 

    最后,简单总结一下。如果你是「不能社交」,请采取低标准+促进焦点,以及破除「中心化效应」,来消除自己的恐惧。

 

    如果你是「不想社交」,那么,享受这种独处的状态,并且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就好。但无论如何,适度的社交,永远是必要的。它可能为我们带来充分的归属感和幸福感。同样,社交也是为我们的生活增加多样性的方式,可以帮我们拓展认知的边界。

 

关于我们

    江西南大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是2002年通过国家资质终审,全国最早一批开展心理咨询师等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,并于201912月获得江西省人保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授予的“心理健康指导”“家庭教育指导”“沙盘心理分析”“团体心理辅导”“婚姻指导”5个专项职业能力考点资质中心拥有一支以教授、博士、主任医师为主的强大师资团队,中心主任陈建华为南昌大学二级教授、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名家称号获得者,曾受中组部、中宣部、教育部党组联合表彰。

 

如果您有心理方面的困惑或心理学感趣,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咨。您也可以系我的招生老盛老师 18779193525;肖老师 15070973005。

Copyright © 2022  江西南大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   备案号:赣ICP备17004761号  技术支持:南昌互易    官方网址:www.ndxlpx.com